|
4月28日上午,全国教育科学“十一五”规划课题——“中小学校长职业准入制度和专业化研究”开题报告会在上海大众工业学校隆重举行。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、党委书记,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朱小蔓;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王奇;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学校管理处处长俞伟跃;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管理处处长陈如平、人事处处长华国栋、学校教育研究部副主任李继星;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处副处长苏忱;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社长助理、《上海教育》杂志主编金志明;嘉定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吴建军、局长毛长红等领导出席开题报告会。
开题报告会专家组由朱小蔓、王奇、俞伟跃、陈如平、华国栋、李继星、苏忱、金志明等8人组成,陈如平担任专家组组长并主持开题报告会。
“中小学校长职业准入制度和专业化研究”总课题组组长吴建军作开题报告。他从“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、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”、“课题研究的条件和基础”、“课题的研究目标、内容、假设和创新之处”、“课题组织架构、研究思路、研究方法、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”、“近阶段工作”、“课题成果的表达形式”6大方面汇报了课题方案。
随后,专家组的成员对课题报告作了热烈而精彩的点评。他们认为,该课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,嘉定区教育局通过推行校长准入制度,把住校长准入的门槛,提高校长专业化程度,有助于校长从权力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,有助于开放式校长队伍的建设和培养;该课题设计严密、安排合理,研究的目的、思路、技术路线比较清晰,对研究的切入点和难点作了充分的考虑,前期也进行了积极探索,为课题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;该课题的方法论正确,从区域性的发展出发,通过行政推动,有助于帮助优秀校长成长的区域政策制度和机制的制定和完善。专家组同时对课题方案提出了三点意见和建议:一是要深入理解、把握校长准入制的内涵、价值取向,理解校长专业和校长职业的本质特征,尝试建立校长准入的专业化标准;二是要进一步理清课题研究的问题域,充分从本区域的地域优势、研究基础出发,将课题的研究和工作的推进有机整合,特别要注重程序的制定,要加强工作推进过程中实施效果的评价,形成比较成熟的工作方案;三是要关注校长准入、培养、管理的政策环境,尤其要结合国家正在进行的人事制度改革和国内外、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理论发展的方向,将校长准入资格和入选条件作为研究重点。
为进一步完善“中小学校长职业准入制度和专业化研究”课题方案,细化研究实践的举措,下午,嘉定区教育局和《上海教育》杂志社联合召开了《中小学校长职业准入制度和专业化研究》专题研讨会。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顾泠沅,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赵中建、应俊峰,金山区教育局局长徐虹,上海市大同中学校长杨明华等专家同陈如平、华国栋、李继星、苏忱以及区教育局党政班子成员、部分校长一起进行了研讨。
区教育局党委副书记顾惠清向与会同志汇报了我区前期开展“中小学校长职业准入制度和专业化研究”的一些基本做法以及进一步推进研究实践的思考。
专家们围绕“‘有资格当校长’与‘做一名好校长’的关系”、“当前推进校长准入制的主要障碍及区域推进的可行性”、“如何合理有效地设计校长准入的门槛”、“校长准入后的培养、督导和考评机制”、“从当校长的切身体会看校长遴选的标准”等话题展开了积极的互动研讨,发表了各自的真知灼见。
苏忱指出,课题研究要把握好职业准入与专业发展的关系,要处理好国际经验和本地特色的关系。
杨明华认为,校长一定要有大气、正气和书卷气,只有具备这“三气”,才能筑牢自己的底气;校长是一种职业,更是一种事业;校长要敢于打造“品牌”。
陈如平指出,校长准入机制要有一个考验期,同时又要尽量缩短考验期,降低培养校长的成本。
应俊峰认为,校长应具备核心能力,包括课程开发能力、课程领导能力、领导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和领导学校发展能力;校长要有经历,要适当稳定;校长准入制度要有相配套的制度来互相补充,互成体系。
徐虹认为,校长的成长过程有准入、选拔、考核等过程,校长准入中民主推荐非常重要,校长培养要有阶梯,校长考核要在一定的法制环境下进行。
最后,顾泠沅作了总结发言。他指出,研究入职问题可以从起点上提高校长队伍的素质,意义重大;资格标准有一定的刚性,但专业发展不是刚性标准,是柔性导向,要做到刚柔相济;制度建设要有制度评估环节,否则会造成制度的偏差甚至是失误。他对嘉定开展此项研究提出了两方面的意见:一是校长准入标准中西方有共同趋势,但也有重要区别,要在立足本土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,可以借鉴陶行知所倡导的选用校长的标准,即关注校长的品行问题,独立的躬于实践、敏与行动的能力,创造意识、创造能力,全身心地投入学校工作的能力等,以此制定标准来提高嘉定的校长准入门槛。二是处理好标准化与多样性、准入与特许的关系,建立一个开放的标准体系。